在十三屆人大會議中農業部回應了農民能否返鄉的兩個問題,通過答復可以得知未來經濟重心將會偏移至農村,以發展農業為主。
農業部回應農民宅基地與戶口兩個問題
一、返鄉人員能否改造自建房?住所能否歸屬個人?從9月9日起農業部的“高壓線”又多了一條,被高度重視的回歸人才不允許基礎部門刁難和設置卡哨,允許返鄉人群建設自家宅基地并且可以登上自己的名字,如果宅基地屬于他人也可以用合作的方式共同開發經營宅基地,但為保護農民權益,杜絕不良分子損害農民的經濟利益,不允許合作方簽訂合同超過二十年,否則按無效處理。
在幾年前為減少農村人口流失速度,各地基層部門曾不約而同的達成一個默契:進城落戶需退出宅基地。相信很多進城落戶的人都經歷過這一點,面對百般刁難多數人都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自愿”退出宅基地,這也讓人們在心理上抵觸返鄉,農業部對此事同樣高度重視,為確保人才能夠順利回歸,農業部出臺新宅基地管理通知,強調進城無需退出宅基地,并在各地逐步建設“最后一公里”法庭,以保障能順利聽到農民心聲,第一時間制止多年來的不當行為。
骨子里的鄉土是農村的“根”
農業建設需要逐利,但吸納人才很難靠逐利來實現,目前農業機械已經基本取締勞動力,老農的工作量逐漸減少,但對知識儲備量的要求卻逐漸增多,提升基礎人才數量才是當務之急,靠逐利來讓人才回歸目前難度較高,但不代表不會有人回來,很多人骨子里的“根”在農村,當家鄉需要,他們義不容辭。
在農村有宅基地的人都擁有購房權,這種情況類似吉林的租房五年可定居一樣,在農村除了購置小產權房外還可以自主建房,住所將不再成為問題。
退休人群可以返鄉回到宅基地城市人員可以返鄉回到自己的宅基地蓋房,一經定居也能促進當地發展,鄉賢是塊寶,尤其是眾多人才同時返程將為農村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美好前景。
返鄉人員對于閑置自建房如何處理不應該由我們來擔憂,因為這些人必然會翻新重建,在現代化的今天房屋工程實施起來遠比20年前安全,而且他們的房屋將會有效壓制房地產等行業的“侵入”,年輕在外打拼,老了回鄉蓋樓養老...雖不知未來農村前景,但我希望每個返鄉的人都能為地方貢獻一份力量,你認為呢?
#允許返鄉人員改建自住房##“野蠻生長”的農村自建房#”
下期預告:中國農民豐收節舉辦在即,山東大蔥"選美"比賽也在展開!第一名農民獎十萬心動嗎?
版權聲明:本文為 “未式設計” 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及本聲明;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